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書報討論(一)心得作業-2

◎授課教授:謝淡宜
◎上課日期:1001011日星期二
◎小組報告組別:第2
◎論文題目:國小學童面積測量公式概念形成歷程之研究
◎心得撰寫:

關於數學領域中對於面積測量的教學,那已經是多年前的印象了,只記得那時候在黑板上貼了許多白紙,一張張排列整齊,然後要求學生想辦法算出白紙的面積。企圖讓學生以具體操作的方式來增進其對面積計算的了解,但是事與願違,因為當時多數的學生認為老師只要告訴他們計算的公式」,然後背誦下來就等於把面積測量單元學會了

有了之前面積測量教學的經驗,再看到同學選擇的這篇論文,心中暗自高興,想必從此次討論中,一定有助於我瞭解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歷程,將來再有機會實際現場教學時,應當可以更得心應手才是。

從本篇研究報告的題目來看,可以判斷是屬於質性的研究論文。詳讀內文之後也正如我所料,作者採與四年級學生晤談方式,記錄其解面積相關題目的歷程,最後根據所收集之資料,分析高、中、低分組的同學,在不同面積公式的學習活動中,歸納並整理出學生在這方面迷失概念為何,進而提出教師在從事面積測量教學時,如何才能更有效教學的建議。

每次上課討論到「文獻探討」的部分時,總會讀到一些教育界大師的論述,此次也不例外。原本只是一知半解,或是多年前曾習得的文章,經過老師重新解釋或再次補充,每每都讓我耳目一新,對這些理論於是有了新見解,雖然不敢說一定可以記住一輩子,但至少在聽老師講解的當下,都有一股莫名的感動,原來有效的教學是要靠一些理論來指引的。

例如Piaget對面積保留與測量的研究中,針對兒童測量概念發展所提出的三個階段直觀比較應用位置改變真正的測量,在這項文獻探討裡,從老師的再次說明中,我才知道原來學童要先有面積保留的概念之後,才能再繼續下一步教導如何測量(計算)。換言之,沒有理解當背景是無從建構知識的,充其量只會背面積公式,對於甚麼意思,甚麼叫做「平方」單位,對尚未具備面積保留概念的孩子而言,是根本沒有意義的。即使答案算對了,也只能說他的機械式的運算寫對而已,不是真的瞭解何謂面積計算。

因為本篇是關於概念形成歷程之研究,不免會提到「延後測」的實施。老師趁機告誡大家,想要一份有意義的延後測,最好能在實施教學二個月後,且必須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提出。題目可以和前測一樣,只需對數字部分稍作修改即可。如此進行的測驗才能真正測出學生學習的成效,也才能據此瞭解教師是否達成教學目標。如此說來,「延後測」對我們第一線的老師而言,是既現實又殘酷的考驗,難怪大多數實際從事教學的老師均不敢輕易嘗試(其實也與教學計畫及教學節數有關),而只能在研究論文中看到研究者的實施應用。


隨著上台報告同學的介紹,老師會旁徵博引許多相關論述及觀點。而這些繞著主題所衍生的文獻,常常是自己尚未瞭解,卻又想急於探究的相關議題,所以老師講得越多,我就越聽得投入。畢竟老師講授的內容比班上同學來的精采有料多了。不過也因為這樣,往往一篇論文報告還沒結束,下課時間就到了。沒關係,一個晚上將近三個多小時下來,心中有收穫最重要。對上台報告的同學而言,因為找資料進行整理,還要歸納做報告,相信這篇論文在未上台報告前,在他們心中早已收穫滿滿。而在台下聽講的我們,也因為老師的適時補充論證,對論文內容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更何況想在短短兩小時內吸收研究者的論文成果,實在有其困難。所以雖然擔任報告的組別無法詳盡其簡報資料,但是我們實際的學習效果早已超乎預期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