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數學課程理論研究心得作業-7

授課教授:謝淡宜
◎上課日期:1001227日星期二
◎上課重點摘要:
1. 「慣性學習與「智慧學習」
2. 「甲類處理器」與「乙類處理器」兩個指導系統
心得寫作
今天開始學習這本老師非常推崇的書--「數學學習心理學」,Richard R. Skemp 所著作。從學期一開始,謝老師不斷地提醒大家,這本書一定要看,說對我們在數學教學實務上非常有幫助。
說來好氣又好笑,平常在學校忙著教學及備課,根本沒時間看書,因為今天晚上好不容易終於要和老師一起研讀這本書,想起謝老師的囑咐,於是特別利用空堂時間從書包中拿出這本書,認真看了幾頁,後來讓學生打斷之後把書擱在桌上忘記放回書包。等到晚上真正要上課用書時,反而淪落到沒書可看的窘境。於是緊急到圖書館借書來上課,總算稍解燃眉之急。
老師真的很有心,想讓我們多學一些,不因為學期快結束而草率結束課程。謝老師從重點切入,帶著我們從B部分直接研讀,就跟學校課程設計一樣,因為是螺旋式的學習,讀後面常常也會提到前面須具備的知識,所以不擔心看不懂後面的論述。在學校面對學生教學也是如此,教新單元時學生其實都有舊經驗在支撐著,適時有效地喚起舊經驗,讓新的學習經驗能快速成為學習者的舊經驗,這才是我們做老師的一大挑戰。
我喜歡因為主學習而帶來副學習的學習效果,例如老師在講述這本書的同時,提到了Skemp個人的生平,原本從數學領域跳到研究心理學,後來又發現那不是他真正要的,最後轉向數學學習教育方面的研究。這番話讓我對Skemp另眼相看,他可以經過自我探求最後找到自己的「真愛」,繞了一圈又回到初衷。對他的認識加深之後,相信往後看到他的文章一定印象更深刻。
除了Skemp之外,我在這堂課最有收穫的就是關於甚麼是「慣性學習」與「智慧學習」。他以Skinner的實驗為例,老鼠壓桿取得食物的行為,事實上認知的成分很少,純粹習慣使然。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掉,一般人既有的習慣是頑固的,很難去改變它。老師問我們為什麼平日在學校進行的補救教學的成效不好?就是因為那些學生學不好的原因在於他們對數學的迷失概念已經養成,要在事後改正他的觀念以增進學習效果是很難的。除非是那些似懂非懂尚未養成迷失概念的學生,對他們進行補救教學才有效果。老師舉的這個例子,為慣性學習做了最佳闡釋,對經常執著於為低成就孩子加強數學補救的我,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原來不好好學數學學習心理學,我將會在教學上做許多「虛功」啊!
相較慣性學習而言,「智慧學習」顯得有意義且有趣多了。它以目標為導向,不是以外在刺激先決。如同老師前往佳里國中演講授課的交通過程,雖然已有事先準備地圖,但真正派上用場的是老師自行找到自己的目標物(7-11超商)才不致迷路。此超商對老師是一種刺激物(找到回家的路),但由於「智慧學習」的結果,讓其他沿途的7-11超商又變成不是刺激物了。謝老師真厲害,一個生活中簡單例子勝過千言萬語。
目標導向的教學非常重要,我得善用「智慧學習」在數學教學上,想辦法讓學生在適應完成我設定的目標過程中,經過他自己的調適學習而產生智慧,並且能夠依自己的適應力去調整同化成為他的學習能力。

至於後面講到的「甲類處理器」及「乙類處理器」兩個關於學習的指導系統,簡而言之乙類處理器是在「處理」甲類處理器的。若以老師舉的例子,事先準備的地圖是「甲類處理器」,而「乙類處理器」就是後來把超商當路標找到回家的路的「指導系統」。我想以這樣來解讀這兩者應該是很合適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