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數學課程理論研究心得作業-5

授課教授:謝淡宜 教授
◎上課日期:1001129日星期二
◎上課重點摘要:
1.真正理解的學習
2.慣性學習與智慧學習
3.甲類智慧與乙類智慧
心得寫作
屈指一算從小學、國中、高中唸到大學畢業,總共在學校學習各種知識少說也有十六年。一天以上課6小時計算,一學年約二百天,16年下來至少有一萬多個小時我們是坐在教室內聽課的。這中間若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能認真聽講,回家也按照教師吩咐完成每一件功課。按照道理來說,這麼長的時數,應該可以培養出具有高度智慧涵養的學生了。可是,真的有多少時數就有多少智慧嗎?今天這堂課,給了我部份的解答。
是的,今天學的是「真正理解的學習」。套句現在流行的一句電視節目台詞:「老師在講你都沒有在聽」(某仿股市節目主持人郭子乾的口頭禪)。喔!老師在講,其實你有在聽,搞不好還很認真聽,只是沒有理解而已。如同我們教師常在教室暗地裡嘲笑學生左耳進右耳出的道理一樣,學生光是聽,沒經過有智慧的學習,往往唸過就算、讀過就忘。
教學多年我發現教室裡大部分的學生是懶得思考的,少有願意多動腦筋想一想老師話語的學生,即使有,他也不見得願意和老師互動。長久下來使得課堂中的老師一個人唱獨腳戲,偶有熱烈反應也只是粗淺的問答互動而已。
根據Skemp的分類,將學習在性質上分為慣性學習(反覆記憶式的學習)及智慧的學習(理解式的學習)。當然,所有老師都會希望自己在課堂上進行的是智慧的學習活動。幸運的是,數學學習剛好最容易進行這樣的活動,所以我得好好再三研讀老師這段關於真正理解學習的文章。
人的腦袋真的是很奇妙,同一個刺激,不同人就是能產生不同的連結,而導致各種結果行為出現。如果行為合乎甚至超乎我們期待,我們自然就認為這個學生的智慧高。反之就說他沒有智慧。提到智慧,Hebb說明智慧有兩個含意,一個為Intelligent A,老師譯成甲類智慧,另一個應該是Intelligent B!(文章中沒看到,只有老師說的乙類智慧)。前者著重於天賦的潛能,例如音樂家、運動家及頂尖的科學家,就是甲類智慧較發達的人物。後者則著重腦筋持續發展之後的反應作用,也就是遇外界刺激之後,會與環境交互作用進而做出適當的反應。這樣看來,數學學習真的是一種提供乙類智慧發展最佳的心智工具。

總而言之,要開發腦袋裡的智慧,來進行真正理解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才是長久有用的。不然,雖然努力上課學習,到頭來還是被人笑稱:「老師在講你都沒有在聽」,那豈不冤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