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數學課程理論研究心得作業-3

授課教授:謝淡宜 教授
◎上課日期:100111日星期二
◎上課重點摘要:
1.ACTIVE AND REFLECTIVE PROCESSING
2.SEQUENTIAL AND GLOBAL UNDERSTANDING
心得寫作
上謝主任的課很具挑戰性,有時候會隨課堂內容提到的重點,必須動腦筋去思考老師丟出來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平日你不會主動去探求,或是遇到了卻懶得去弄清楚的議題。在學校教學現場多年,我必須承認,凡是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惰性」。只要是在講台下坐著的學生,不免有能省事就省事,輕輕鬆鬆愉快渡過一堂課的想法。說也諷刺,白天在學校是站在講台的教師身份,要求學生務必動腦筋思索課程內容,以求課業精進。一到晚上卻變身為台下坐著乖乖聽課的學生,心中百般希望老師不要給自己難題。教與學,此時既相長又矛盾。
不過話說回來,想讓學生成長,適度的壓力是有必要的。在學校我也不願辜負每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許,在教學上我總是盡心盡力督促學生,不斷地施壓。雖然孩子有時因為教師要求多而哇哇叫,但事後證明他們因此都能增進學習成效。因此,面對謝主任在課堂上的「施壓」,同學們總能「逆來順受」的認真回應。如同前面所言,一個晚上下來,心中的感覺是滿滿的。因為經由同學彼此討論,往往會觸發平常想不到的點子,也唯有利用上課強迫自己去思考平日懶得思索的議題,才能對問題有深入的認識,進而產生新觀念和新看法。這些,是不喜歡有壓力的學生所體會不到的事實。
寫了這麼多跟課堂內容無關的話,其實是我自己對今天老師教學主題產生的省思。今天老師談的是關於學習者對於外界資訊處理的類型分類有甚麼,是Active 活躍型的,還是Reflective內省型的?很明顯地,我應該是屬於Reflective processing的。
因為我個性不是一個「先做再說」的人,凡事我總喜歡想清楚後再去實行,我認為這樣比較實在也比較安全。雖然偶而我也會因為要追求新知識而邊做邊學,但基本上心態還是保守的。
沒錯,作者也是認為所有人在處理資訊上都兼具這兩種型態的學習方式,只是強弱不同而已。弄清楚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型態,改進自己教學上的策略,我想應該可以加快引導他們進入有效學習的腳步。
今天課堂的後半段,老師講的是循序性的理解(sequential understanding)及整體性的理解(global understanding)學習者的學習型態。基本上global型的學生不須按部就班一樣一樣學習,有時以跳躍式思考即可解決問題。他可能無法完整說出解題步驟,可是就是能依自己腦袋中的連結,想出心中的答案。這樣的學生,通常剛開始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不理想,那是因為他腦袋中其他的「連結點」尚未成形,一旦自己形成連結,那麼再複雜的問題一定能夠逢刄化解,腦中學習的連結變得牢不可破。
反觀sequential的學習者在課堂上,可能因為沒能及時理解便放棄學習。老師得停下來繼續加強教學,等他跟上進度後其他學習才能繼續。教師如果沒能認識這兩者在學習理解上的不同點,恐怕會使得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要了解學生,先從了解自己開始。感謝主任在課堂上「不吝」給大家壓力,讓我們從認識自已的學習者型態出發,經過反思希望進一步能了解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者型態,從而幫助他們增進學習理解能力。
                                         

沒有留言: